新闻中心

从摄影到影像:美术机构展览策划和收藏策略有何转变?

发布时间:2018-02-02 16:14:29    点击数:

  导言:重新启动的“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已经开展月余,吸引了约五万人次观众前来广东美术馆观展。本届“广州影像三年展”由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担任总策划,亚历杭德罗·卡斯特罗特 (Alejandro Castellote)、鲍栋和曾翰担任策展人,展览以“复相·叠影”(Simultaneous Eidos)为主题,分为主题展和特别展两个部分,邀请了来自海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58位艺术家的作品参展。


“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海报

  “广州影像三年展 2017”的前身是“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从摄影转变为影像是此次更名最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包括广东美术馆在内的当代美术馆与艺术机构对于媒介现象的这一发展和转变应如何回应?在策划展览、收藏策略方面是否做出相应的调整?

  2018年1月30日下午,由雅昌艺术网和广东美术馆联合主办了一场对谈活动,在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高级策展人皮力的主持下,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连州摄影节总策划人、连州摄影博物馆馆长段煜婷,华·美术馆执行馆长、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系主任冯峰,越众历史影像馆执行馆长黄丽平,广东时代美术馆首席策展人蔡影茜,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王端廷,独立策展人刘钢,独立策展人、艺术家孙晓枫,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评论家冯原,设计师韩家英,何香凝美术馆策展人王东共聚广东美术馆,围绕上述话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皮力说道,影像,分静态影像和活动影像,不只包括录像艺术,还包括纪录片、电影。这次广州影像三年展把活动影像和静态影像的概念打破了,基本上凡是机械影像制造出来的都叫影像。

 

“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展览现场

  王端廷认为,此次展览的题目“复相叠影”,是个“带有艺术本体性的题目”。作为视觉艺术的摄影或者影像,可能是当今最强大的一种呈现方式,它包括了非手工图象制作之外的所有方式,大至可分为三个部分:传统摄影艺术,影像艺术和数字艺术。从展览中可以看出它有对机器成像最原始方式的追溯,从最原始的影板成像技术到最新的数字成像技术,是一个非常大的跨度。既包括静态的影像,也有动态的影像,还包括电影,而电影又包括纪录片和艺术片。作品形式也很丰富,既有传统记录性的摄影作品,也有观念摄影、观念影像。可以看出当今广义影像艺术的呈现能力和它巨大的可能性。

  他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摄影或者机器成像这门艺术似乎在重复绘画艺术所走过的道路。绘画艺术有一个从最初画什么到现代主义时期注重怎么画的转变,而影像艺术也正在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拍摄什么不重要,怎样拍摄、怎样成像变成了大家关注的课题。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更注重对成像技术的研究,包括最原始的呈现方式或最新的呈现方式,都是对摄影这门艺术本体的研究,摄影诞生之初所注重的拍摄对象,人像、景物、风景这些题材似乎并不重要了,怎样来呈现这些形象变成了当今影像艺术家们特别关注的一个课题,这是一个新的趋势。

 

“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展览现场

  冯原指出这次的影像三年展其实有两个向度。“一个向度是回顾性的向度,就是把我们观察的视野放在了中国跟摄影之间的开端,这个内容就呈现在本次影像三年展三楼“特别展”部分。另外一个向度指向了当下和未来,摄影史已经经过近150年的发展之后,在今天,科技革命的一个分水岭上,摄影何为?或者说影像跟今天的社会有什么关系?这两个向度可以成为我们观察这个展览一个基本的导引。”

  冯原认为,把你看到的用机器记录下来,让别人也看到,是摄影的一个基本命题。人类绘画一开始的作用也是如此,这意味着一样记录技术的发明创造了人类之间交流的媒介,因此影像艺术一开始就创造了一个媒介世界。如何能进入这个媒介世界,或者如何构建这个媒介世界是影像基本社会化的一个大的任务。

  第二个向度,回到当下和未来,更多的是讨论如何怀疑我们用机器所看到的结果,可以把它看作对机器视觉的实验和颠覆。这样一个正在向人工智能迈进的年代,这些承载着内容的机器,即照相机和摄影机在未来也许更加智能化,甚至变成一种可以自主操控的机器,它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2楼和1楼的展览可能都在对此作出某种意义的想象。

 

“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展览现场

  冯峰把影像比作这个时代的绘画。曾经有很漫长的历史,人们用绘画这种媒介和语言探讨视觉,用视觉探讨世界和人,影像延续甚至努力实现人类绘画朝向的那个目标。另一个方面,从展览中可以看到,有一部分作品尝试离开影像,探讨影像和这个世界、这个空间之间的边界。他认为,影像在未来不一定就是某种媒介或者一个类型艺术的创作方式,可能会成为一个特别常态的、日常沟通的一种方式。

  蔡影茜表示,广东时代美术馆的工作更多集中于活动影像,更具体来说是艺术家电影这样的类型,最近几年美术馆的重心会在于跟艺术家合作新委托的作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活动影像或者是艺术家电影这样的项目。

  在与艺术家合作的过程中,蔡影茜有很切身的体会,从媒介或者艺术本体论的角度讨论影像、活动影像是非常困难的,大部分时候艺术家自己甚至也是制片、导演,甚至会身兼后期很多工作,所以他跟电影工业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另外,技术和设备对艺术家的创作影响是非常大的。从机构的角度,很多展示设备,甚至收藏理念都跟不上艺术家在媒介上面的一些新的探索。但是反过来说,当艺术家尝试去使用新媒介的时候,从剧本到实际整个制作和导演过程,受到技术的限制是非常大的,他不可能抛开技术和设备上的限制来纯粹地把一个所谓的观念完全实施出来。

 

“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展览现场

  “连州国际摄影节”创办于2005年,那时整个广东的影像文化发展非常蓬勃。段煜婷说道,13年间,他们首先不断挖掘中国当代摄影最有价值的影像文化的生产,不仅包括年轻的或成熟的影像艺术家生产出来的作品,也包括挖掘和整理那些被历史遗忘的,在整个中国摄影史上留下了痕迹,但是已经被遗忘的老摄影家。这个平台首先要去整理、挖掘中国的摄影文化,同时因为是一个国际性的摄影节,结构上国际展的比例从50%升到了现在的60%,甚至70%,这样也是因为每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挖掘大量中国新的艺术生产是很难的。

  鉴于中国至今没有官方常设的影像文化研究机构,比如美术馆、博物馆,于是经过三年筹备,成立了连州摄影博物馆。该摄影博物馆是跟世界摄影的发明地法国尼埃普斯摄影博物馆一起合作的,从2017年底正式成立和开放。未来这个馆每年会做三次展览,会有学术研究、固定的影像研究和收藏,收藏首先会从中国当代摄影开始梳理。

  段煜婷认为,在对摄影这个媒介的探索方面,我们面临的完全是一个革命性的时代。无论国内外,都在关注新的影像时代的变革。这个时代摄影已经变成极为普遍的工具,手机摄影成为一个最主导的摄影方式,它背后其实潜藏着一个问题:摄影这个媒介跟社会发生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它跟背后的社交媒介和互联网结合以后,会对世界发生直接的影响和推动,所以我们面临的一个是影像语言发展的革命性,一个是它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展览现场

  越众历史影像馆成立于2014年,不到四年,就收藏了逾10万张数码影像,约200小时动态影像,另有一些玻璃板和实物原作。该馆的收藏以历史资料价值为先,注重影像的记录功能,试图尽力抢救遗失的一部分历史影像,包括海外的影像,以供研究人员、专家做研究时有资料可查。

  此外,越众历史影像馆也会对当代的纪实摄影有所涉猎。黄丽平认为,现在的当代纪实其实就是记录历史的一部分。馆方对纪录片也有收藏,主要的范围是从有影像纪录方式开始到现在,大约跨度100多年。

  研究收藏是该馆的重点,有藏品之后才会去做一些活动的推广。成立以来该馆每年会推出两三个自主策划的研究型展览。该馆的主要工作人员都相对年轻,黄丽平说道,“我们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不要把历史研究、影像研究当成过去那种孤灯苦读的形象,我们希望它有趣味性,所以结合多媒体阅读的时代做了很多工作。还优化了搜索,现在查阅资料比过去容易得多。我们会把所有的研究方式开放给观众,他们看完之后若有兴趣可以参与任何一个题材。”

 

“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展览现场

  广东美术馆是较早介入摄影和影像收藏的官方美术馆,“十几年前,广东美术馆对摄影展览研究的学术判断是一个很正确的点。” 王绍强表示。目前,广东美术馆的摄影收藏达2万张左右,且多为精品。此次广州影像三年展是王绍强上任以来自主策划的最大型的学术性展览,其呈现仍是回归到整个馆藏收藏的体系。“我们当下所做的这个展览,希望未来能够在整个艺术生态方面,从官方美术馆尽我们所能来做这方面的研究。” 王绍强说道。

  王东从观众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问题,与绘画相比,摄影或影像拉近了艺术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实际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机制造图象、生产图象,这种便利给艺术界提出了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艺术家一直在用不同的艺术语言,绘画、装置、影像等讲故事,向其他观众分享他作为这个社会上最敏感、最有敏锐观察力的特殊群体,对他所处时代的一种反思。但是,你现在讲故事和观众自己用手机,用不同的制图方式、不同的视角所讲出来的故事区别在哪里?甚至,是不是你讲的故事还不如观众讲的故事?

  对策展人而言,除了在为当代艺术专业领域做学术性的讨论、呈现之外,更多是在为观众创造一种视觉文化的体验,在这个体验过程中,策展人如何运用一些新的图像技术、设备讲这个故事,把这个故事讲得比观众还要好,可能也是策展人所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展览现场

  胡斌认为,静态影像和动态影像其实已经密不可分。比如在活动影像中制造一种静止感,或者在静态影像中又制造某种动态的感觉。更重要的是,不仅要关注技术如何之新,技术本身如何,更多的是这个新的媒介带来的社会变迁,人的认知方式、视觉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摄影,这种新的媒介进入中国之后,引发中国的观看方式的变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值得研究的点。

  刘钢观察到,如王东所说的问题,艺术家在面临来自普通观众的挑战时,为了做出区别往往会有摄影装置的介入。“摄影装置的介入是基于摄影师本身的现状和危机感所带来的,这就回到了另外一个问题——收藏。我们怎么样去收藏摄影?是不是仅仅有一个照片,其实单单收藏没有太大的意义,需要巨多的文献、采访,以及这个东西的来源。因为在数字传播的时代,影像本身需要背后更多的支撑。我觉得这两点,其实不光是广东美术馆面临的问题,包括其它一些馆都提到一个问题,美术馆的危机实际上是来源于摄影的普及,但是同时这个危机很快也可以把它转化成新的摄影发展的动力。”

 

“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展览现场

  孙晓枫从开始重启影像三年展这个项目的时候就一直参与其中,他认为广州影像三年展还是一个比较满意的展览。他们采取了一个自我边缘化的策略,以跟主流的摄影双年展拉开距离。在选择国际策展人时,也采取了同样的策略。

  韩家英也认为这次展览很不错。切入的角度、展览的呈现,立场和审美上都能看到一些新的东西,这是一个特别大的转变。

 

“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展览现场

  皮力最后总结道:目前影像的两个向度,传统纪实和写实的途径往前走的特别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创作方式或者是一种介入社会的方法论。围绕着这样的影像,到了今天它更成为了自拍,消解掉了作者的权威性。这都给美术馆、各种机构的功能、职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所以不同的美术馆介入历史和影像创造的方式也不同,包括时代美术馆的艺术家委托电影人;连州国际摄影节梳理摄影过去和现状的关系;越众历史影像馆打破了影像和文献的界限,提供了一个研究的平台;广东美术馆以藏品为依托,把美术馆的大门向更当下的一些影像和活动影像打开,这也是这次广东影像三年展给我们的一个最大的启发,我们的美术馆和机构研究怎么向一个正在创造的、方兴未艾的媒介和创作打开。

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排行榜

联系我们

企业简介 | 新闻中心 | 产品中心 | 企业荣誉 | 图片中心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