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爱上中国》:一个法国摄影师的“中国梦”
发布时间:2017-10-15 22:01:55 点击数:
现今,热爱中国的外国人越来越多。
阎雷是“拍摄中国题材最优秀的外国摄影家”之一;他的摄影集《中国》在全球六个国家发行了几十万册;他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发现者、记录者。阎雷的足迹遍布中国城乡各个角落,从首都北京到侗族山寨;从当年大同蒸汽机车厂到改革开放的热土深圳;从上海第一家股票交易所到云南哈尼梯田……阎雷用镜头捕捉并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为改革中的中国和中国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
《爱上中国》海报
浙江卫视于10月14号起每晚8:30播出的三集电视纪录片《爱上中国》,用胶卷和数码图像交织在一起,把观众带入历史的时空,去感受中国这样一部和平崛起波澜壮阔的史诗。
法国摄影师阎雷拍摄的老照片。
该片以法国摄影师阎雷30多年拍摄中国社会变迁的亲身经历为线索,通过西方人独特的镜头语言,真实再现一个外国人眼里中国的社会巨变、经济腾飞、砥砺前行、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真实故事。
法国摄影师阎雷拍摄的老照片。
《爱上中国》分为《寻梦》、《探梦》、《圆梦》三集,该片没有拘泥于讲述主人公阎雷的个人故事,而是借助阎雷以及他所拍摄的一幅又一幅老照片,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带领观众走进中国社会巨变的历史洪流,用一个又一个普通中国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故事,编织了一曲又一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赞歌。
法国摄影师阎雷拍摄的老照片。
总导演王伟平介绍说,影片打破了传统叙事方式,采用第一人称 我 的视角,让主人公阎雷的“同期声”和“我”的自述相互交融,用亲近的语言、可信的故事、他者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使影片显示出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在昨晚播出的第一集《寻梦》中,阎雷讲述了30多年前被侗族老人雪夜相救和双胞胎兄弟的故事,从而引出了侗族山寨沧海桑田的巨变;片中的“我”不断对中国社会阶段性发展特征做出反思和自问,不断思考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不断地寻找答案,这些答案恰恰就是中国正在积极践行的“四个自信”。第三集《圆梦》中,“我”在智能中国、G20峰会、绿水青山、生态发展的故事中领会了以人民的向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出发点的中国智慧。
总导演王伟平
王伟平还介绍说,该片的另一个特点是讲述中国故事的“陌生化”手法。她说:“我们之所以采用外国人的视角来讲述中国故事,就是为了在纪录片叙事策略上探索全新的感知模式,创造一种纪录片叙事的 陌生化 效果,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讲述中国故事的可信度。”如在第二集《探梦》中,阎雷30多年后再次造访云南哈尼梯田,既营造了历史空间感,又表达了当下哈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一场迷了路的马拉松比赛,幽默地表达了前行道路充满了曲折和困难,展现了哈尼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
法国摄影师阎雷工作照
在拍摄中,《爱上中国》创作团队更愿意捕捉一些细节,讲述一些平凡人的不平凡的故事,这样更能折射出一个真实的中国。如在第三集《圆梦》中,北京年轻人自发组织毛竹自行车俱乐部、杭州快递小哥的家庭梦想等,都是通过阎雷的视角展现出来的普通中国人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和阎雷的故事编织在一起,汇聚成了一个绚丽的中国梦。
此外,《爱上中国》非常注重历史影像和当下画面的对话。影片大量采用摄影师阎雷拍摄的原始影像资料,通过30多年前的老照片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当下的画面对话,使该片的画面语言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具有强烈的历史厚重感。影片创作者不断地从阎雷的老照片出发寻求故事,又从旧故事中引发新故事。同一张照片,同一个画面,事件亲历者和观众都能从中看到中国社会的变革,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被重新唤醒。
拍摄团队。
上世纪30年代,美国人斯诺走进延安窑洞,撰写了一部《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让世界了解了中国革命,也让西方国家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新的认识。今天,时代需要我们创新传播方法,王伟平认为,电视纪录片《爱上中国》所讲述的中国故事犹如一部续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浙江卫视推出的这部纪录片以真实客观的画面语言,用他者视角解读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果,在文化记忆和历史记忆层面上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彰显出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担当和艺术创新自觉。